芦笋茎枯病是什么病菌,其流行规律是什么?

2024-07-04

芦笋茎枯病的致病菌是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该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株上越冬,来年再由孢子器中飞出分生孢子初次侵害嫩茎。

据测定,在山东潍坊地区病菌在田间可存活2年零4个月以上。华北地区4月下旬开始见病株,但前期病情发展缓慢,7~9月为发病盛期,10月下旬进入越冬阶段。全年发病时间近6个月,在此期间侵染周期平均10~12天。在芦笋整个生长季节,病菌可进行10多次反复侵染。

芦笋茎枯病是什么病菌

种子可以带菌。病害在一年中的发生消长可分两个阶段:一是病害扩展期,即开始发病的30~40天内。此期病株率尚低,病情发展缓慢,发病部位多在植株外围的小枝上。二是病害严重期,即发病40天以后。田间病株率达40%以上,此期约从7月下旬或8月开始,正值采笋结束之后。由于笋丛逐渐变密,加上雨季来临,给病害发生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因而压低前期病情,对控制后期发病有很大作用。

茎枯病的流行与降雨、风向有密切关系。雨水溅沾的传染距离较近,是初期的侵染途径。空气传染是大面积发病的主要原因,田间的蔓延方向和发病速度常受风向的影响。新梢、嫩茎容易发病。地势低洼、土质黏重的地区发病情况高于地势高燥的沙质壤土地区。过量偏施氮肥也会促使发病严重。另外,采笋过头也会促使发病严重。

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6~38℃,适温23~26℃。气温的变化对发病轻重无明显影响,但春季气温的高低与发病早晚却密切相关。由于分生孢子的释放、萌发和侵入都需在有水的条件下进行,因此,每次雨后10天,田间就出现一次发病高峰。

接种试验证明,出土1~3天的幼笋发病达30.8%,笋龄越长发病率越低,40天以上的笋株基本不发病。芦笋从早春到秋末的整个生育期,平均每墩每天出幼笋0.5~0.8株,并不停地生长出侧枝,给病菌的侵染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久旱遇雨,笋苗大量出土,雨量适中时病害往往大发生。

与《芦笋茎枯病是什么病菌,其流行规律是什么?》相关的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