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油菜品种遗传改良进展
2.1 油菜产量的遗传改良 上世纪60年代,在推广甘蓝型晚熟品种胜利油菜、早生朝鲜过程中,暴露了这类品种的生态不适应性,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与当地最适气候因素不能同步,影响正常开花结实,导致含油率和产量下降。我们在种质极其缺乏的情况下开展早熟高产育种研究,一是通过系统育种从天然群体中寻找早熟变异个体,以终花期为选择依据。如果仅从早开花人手选择往往获得春性极强的变异,形成新的生态不同步,极易遭受冬春的冻害。二是通过杂交育种创造新的品种类型。实践证明通过[甘白)杂交的育成品种"搭桥",进行[甘白]杂交效果十分显著,育成的早熟高产品种宁油7号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该品种以宁油1号为母本,川油2号选系川2-1为父本杂交,p,和f,经异地夏播加代选择,父本中含有白菜型成都矮油菜的遗传基因,因此,宁油7号具有良好的早熟性和生态适应性,同时保持了甘蓝型油菜的抗病性。由于双亲性状的互补性好,在产量三因素中粒重优势明显,三个因素的积数较大,容易形成高产结构,在1974-1976年华东地区油菜品种试验中名列首位,比对照品种增产9.8%。由于宁油7号适应于当时多熟制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能够耐迟播,适应于晚茬高产栽培,先后通过了苏、浙、皖、沪等省市的品种审定,1990年通过国家审定。1976-1995年累计推广26600万公顷,成为当时我国油菜三大主体品种之一,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2 品质改良的常规育种 自1975年引进加拿大的低芥酸品种zephyr即开始了品质育种,此后引进的国外优质品种主要有oro、regent、westar、primor、mallloo、wesroona和start等,育种方法以杂交育种为主,辅以系统育种。由于以降低芥酸和硫甙含量的目标明确,在引进种质资源的同时引进了双低性状的遗传理论以及相应的测试技术。品质改良的进展是迅速的,但是多数品种高产与优质的矛盾极为突出,集中表现在优质供体亲本的生态型未能得到充分改造。主要原因是育种技术上轻回交重选优,另一个原因是双高育种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双高育种与双低育种并存,前者基础好,育种成效快,先后育成了中油821、秦油2号两个名牌品种,构筑了一个新的产量平台,增加了双低育种的难度。我们在双低的基础上又把产量改良提到重要地位,加强了育种材料的严格选择,充分利用半成品材料的互交以及重要目标性状的回交扩大了常规育种的遗传基础,品种性状日趋综合过硬。我们采用两个牛成品中间品系互交育成了宁油10号,具有黄籽、大粒、抗病、抗倒的特点,该品种于1998年通过江苏省审定,于1998-2000年长江下游区试中在品质与产量方面双超中油821,2001年通过国家审定。今后二、三年内我们将育成双低抗倒,适于机械化栽培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