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一年的第一个月的十五日,也是中国人心目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元宵节的来历。是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的十五日举行而来。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张灯,所以又叫“灯节”。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这是道教引申来的说法。道教有所谓“三元”神,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和下元水官,这三官神的诞辰分别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因而这三个节日就分别叫做上元、中元和下元。
元宵的起源。说法颇多,按史载和中国民间传统说法,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说法与道教有关。元宵节就起源于西汉皇帝祭祀太乙神。《史记•乐书》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太一”又称“太乙”,从先秦时期起就被认为是主宰一切的神。屈原在《九歌•东皇太一》中,就写到了当时民间祭祀太乙神的礼俗,与屈原同时代的诗人宋玉在他的《高唐赋》中也记述楚人祭祀太乙神:“有方之士……醮诸神,礼太乙。”此种风俗到了汉代,上元节朝廷祭祀太乙用大典,全城张灯结彩,通宵达旦,从而形成了灯节。
第二种说法认为,元宵节的起源与汉将周勃、陈平等人平定诸吕有关。据记载,西汉惠帝刘盈死后,其母吕雉篡位,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吕雉死后,周勃、陈平等人协力于公元前180年扫除诸目,拥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因戡平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年到了这一天晚上,汉文帝都要出官游玩,与民同乐以示庆贺。古代正月又称元月,“夜”又称“宵”,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到后来,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第三种说法是元宵节起源于东汉明帝刘庄时。刘庄喜好佛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佛教感兴趣的皇帝。他为了推崇佛教,就下令正月十五“烧灯,表佛法大明”,用以象征佛家学说大放光明。因此士族庶民,一律于正月十五夜晚张灯结彩,张挂华灯。唐韦述《西都杂记》记载说,汉代长安城有执金吾者负责宵禁,“晓瞑传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夜晚,皇帝特许执金吾弛禁,连其前后各一日,允许百姓踏月观灯。这就是有的地方写有“金吾不禁”的由来。
第四种说法,是东方朔诓骗汉武帝的故事,这种说法颇具神奇色彩。
相传汉武帝时,朝臣中有个文人东方朔,他足智多谋,滑稽风趣,常在武帝面前逗乐,汉武帝很喜欢他。有一天,东方朔在御花园见到一位宫女泪流满面。他一打听,原来这位宫女名叫元宵,自从进入宫闱后,深居宫中,与世隔绝,她想念父母双亲,因此悲伤流泪。
东方朔问明了情况,便心生一计,到长安街头卖起卦来,并扬言说:“长安在劫,焰红宵夜,十五大火,火焚帝阙”,人们一听说火神君将火焚帝宫,京城上下一片恐慌。汉武帝连忙向东方朔问计,东方朔乘机献策道:正月十五夜晚宫内人一律外出避灾,并请武帝传谕京城官民将大街小巷庭院屋宇统统挂上红灯,佯装成满城熊熊大火,以欺骗火神君不降灾长安。他又说火神君最喜欢吃汤圆,宫中的元宵姑娘手艺最好,让她做好汤圆,由皇帝焚香上供火神君。这样,火神君或许会悲天悯人不降灾难。
汉武帝照计行事。十五日夜晚,长安城张灯结彩,灯火通明。城内外官员百姓都早早上街观灯。元宵的妹妹也领着父母进城观灯,元宵终于见到了父母。
闹了一夜灯火,京城长安安然无事,汉武帝大喜。从此,每年到了正月十五晚上,都张灯结彩放焰火,虔诚地供奉汤圆,相沿成习。因为十五上供的汤圆数元宵姑娘做得最好,人们为纪念她,就把汤圆改称元宵,把正月十五叫做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