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的风俗,据考证系由宋代的“压岁盘”演变而来。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旧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儿女者,用盘盒或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馈赠。宫廷中的一些官员还特别隆重地向皇帝进呈精巧的消夜果品盒。
古代还曾有过“压岁果子”的风俗,以橘子、荔枝等果子置于枕边,等元旦清晨睡醒时吃掉,祝福新的一年吉祥有利,此俗至今仍有遗存。
后来“压岁钱”基本取代了“压岁盒”、“压岁果子”而成为过年时长辈给孩子和晚辈的祝礼。到了清代,“儿童度岁,长者与以钱,贯以红,置之卧所,日‘压岁钱…。这是一种发压岁钱的方法。另一种最常见的,即由家长将钱用红纸包好后发红包。如今简单一点的,就直接发现钞了。
发压岁钱也与驱邪避祟有关。子夜时分,孩子们常常熬不住漫漫长夜,过不了多久就进入梦乡。这时,长辈悄悄地把压岁钱塞在他们的枕头下面,若有年兽、小鬼来犯,这些钱正可以贿赂它们,使孩童逢凶逢吉。因此,也有人把压岁钱称之为“压祟钱”。压岁者,压住年岁以求新年内无病无灾也。
分发压岁钱的场面,是颇有些闹趣的。吃罢岁酒,长辈拿出早已准备好了的小红包,逐一发给晚辈,并说些勉励的话,希望他们明年更加努力,取得更大进步等等。还有的人家,小孩子们齐集在一起,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然后伸手要压岁钱。这个时候,长辈们故作小气,躲躲闪闪,小孩子们索性在长辈身上摸索,直到把红包掏出来才呼啸而散。这种“闹”讨,其实也是一种年俗,长辈们自然乐不可支,高兴无比,认为越闹越红火,这是家庭兴旺、万事吉利的好兆头。
清人吴曼云有一首《压岁钱》诗,生动地描绘了孩子们得到压岁钱时的喜悦和欢欣,诗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压岁钱和压岁果子直到现在仍然是孩子们过年时最大的乐趣之一,他们的新衣服兜里总是装着各种糖果、爆竹和长辈们给的压岁零钱。压岁钱也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只能给双数,不能给单数。这是中国民间对双数赋予特殊吉祥含义的一个例子。
除夕是送旧迎新的时刻,有些地方的家长为使自己的孩子勤奋好学、聪明伶俐,于是趁着过年的契机,希望将孩子平日的懒惰甚至愚笨等不良习惯和秉性一股脑儿地抛掉,美其名曰“卖”,用心可谓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