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豆主要产区普遍发生病毒病害。据世界相关报道,能侵染大豆的病毒已有50多种,病毒病害中大豆花叶病毒病普遍发生。我国局部地区大豆田发生大豆矮化病毒,其它大豆病毒病多为零星发生。
一、分布与危害。大豆产区,大豆花叶病毒病的侵染区在70一95%以上,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植株被病毒侵染后的产量损失,根据种植季节、品种抗性、侵染时期及侵染的病毒株系等因素而不同,常年产量损失5一7%,重病年损失10一20%,个别年份或少数地区产量损失可达50%。病株减产因素主要是豆荚数少,降低种子百粒重、萌发率、蛋白质含量及含油量,并影响脂肪酸、蛋白质、微量元素及游离氨基酸的组分等,病株根瘤显著减少。种子病斑的形成,主要因素是病毒感染,降低种子商品价值。
二、症状。花叶病毒病的症状因品种、植株的株龄和气温的不同,差异很大。
轻病株叶片外形基本正常,仅叶脉颜色较深;重病株则叶片皱缩,向下卷,出现浓绿、淡绿相间,起伏呈波状,甚至变窄狭呈柳叶状。接近成熟时叶变成革质,粗糙而脆。
播种带病种子,病苗真叶展开后便呈现花叶斑驳。老叶症状不明显,到后期,病株上出现老叶黄化或叶脉变黄现象。
在感病品种上,受病6一14天后出现明脉现象,后逐渐发展成各种花叶斑驳,叶肉隆起,形成疱斑,叶片皱缩。严重时,植株显著矮化,花荚数减少,结实率降低。在抗病力强的品种上症状不明显,或仅新叶呈轻微花叶斑驳。病株矮化的现象仅出现于种子带毒和早期感毒而发病的植株,后期由蚜虫传播而发病的植株不矮化,只新叶出现轻微花叶斑驳。花叶症状还与温度的高低有关,气温在18.5℃左右,症状明显,29.5℃时症状逐渐隐蔽。
感染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植株种子有时种皮着色,其色泽常与脐色有关。脐色为黑色的则出现黑斑;脐色为黄白色的,则出现浅褐色斑,种皮为黑色而脐为白色的,则呈现白色斑。特征:病叶呈皱缩花叶斑驳,病粒自脐部向外产生放射形褐色斑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