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地老虎如何防治(2)

2021-04-20

2.3 幼虫

幼虫呈圆筒形,老熟幼虫体长37~50mm 、宽5~6mm。头部呈褐色,具黑褐色不规则网纹;体呈灰褐至暗褐色,体表粗糙、布大小不一而彼此分离的颗粒,背线、亚背线及气门线均黑褐色;前胸背板为暗褐色,黄褐色臀板上有2条明显的深褐色纵带;胸足与腹足为黄褐色。

2.4 蛹

体长18~24mm、宽6~7.5mm,赤褐有光;口器与翅芽末端相齐,均伸达第四腹节后缘;腹部第4~7节背面前缘中央呈深褐色,且有粗大的刻点,两侧的细小刻点延伸至气门附近,第5~7节腹面前缘也有细小刻点;腹末端具短臀棘1对。

3 生物学及习性

小地老虎在黑龙江省北部1年发生1~2代,年发生代数随各地气候不同而异,一般第一代幼虫造成的危害比较严重。成虫出现在4月下旬,多在下午3时至晚上10时羽化,白天潜伏于杂物及缝隙等处,黄昏后开始飞翔和觅食,3~4d后交配、产卵。卵散产于低矮叶密的杂草和幼苗上,少数产于枯叶和土缝中,近地面处落卵最多,每雌虫可产卵800~1000粒,多的可达2000粒,卵期约为5d左右。幼虫一般为6 龄,个别的为7~8 龄,幼虫期在各地相差很大,但第一代约为30~40d,幼虫老熟后在深约5cm的土室中化蛹,蛹期约为9~19d。成虫的活动性与温度有关,在春季夜间气温达8℃以上时即有成虫出现,但10℃以上时数量较多、活动性愈强;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春季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由低海拔向高海拔迁飞,秋季则沿着相反方向飞回南方;微风有助于其扩散,风力在4级以上时成虫很少活动;成虫对普通灯光的趋性不强、对黑光灯极为敏感,有强烈的趋化性,特别喜欢酸、甜、酒味和泡桐叶。成虫的产卵量和卵期在各地均有所不同,卵期随分布地区及世代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温度高低不同所致。

幼虫的为害习性表现为:1~2 龄幼虫昼夜均可群集于幼苗顶心嫩叶处取食 为害;3 龄后分散,幼虫行动敏捷、有假死习性、对光线极为敏感、受到惊扰即蜷缩成团,白天潜伏于表土的干湿层之间,夜晚出土,从地面将幼苗植株咬断后拖入土穴,或咬食未出土的种子,在幼苗主茎硬化后改食嫩叶、叶片以及生长点,食物不足或寻找越冬场所时有迁移现象。

与《玉米小地老虎如何防治(2)》相关的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