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鞘腐病是我国玉米新病害,首次在东北春玉米区发现。近年来,在甘肃各玉米种植区普遍发生。
一、玉米鞘腐病的主要症状
玉米鞘腐病主要为害玉米叶鞘,为玉米生育中、后期病害。受害叶鞘呈黑褐色腐烂症状,故称之为鞘腐病。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的籽粒形成直至灌浆充实期。
病斑初为椭圆形或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展,直径可达5厘米以上,多个病斑汇合形成黑褐色不规则形斑块,蔓延至整个叶鞘,致使叶鞘干腐。
二、玉米鞘腐病的病原菌
玉米鞘腐病的病原菌属半知菌类的层出镰孢菌。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0℃,最适温度为28℃。适宜菌丝生长的ph值为5~6。病菌的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小孢子的萌发适温为25℃~30℃。该菌不产生厚垣孢子。
三、玉米鞘腐病如何防治?
由于该病在我国属新近发生病害,并有加重为害趋势,有关该病害的侵染循环及发生流行规律和防控措施等,全国各地科研教学单位正在进行探究。
根据河北农业大学对相关化学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和田间防效调查,建议在发病初期,使用多菌灵、戊唑醇、烯唑醇或多菌灵+戊唑醇(配比1:1或2:1)进行喷雾,对玉米鞘腐病具有较好的田间防效,防治效果都在90%以上,玉米保产、增产效果显著。
另外,根据田间初步观察发现,品种间发病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建议根据当地生产表现情况,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