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蟾蜍的生物学特征

2017-01-31

中华大蟾蜍别名"癫阁疱",两栖纲,蟾蜍科。蟾蜍体形大而粗壮,雄蟾体长一般95毫米左右,雌蟾一般长l05毫米,大者可达l20毫米以上。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而高,口中无齿眼间距大于鼻间距。前肢较长而粗壮,后肢粗短。背面皮肤粗糙,颜色变异较大,多为灰绿、黑褐或赤绿色。腹面后部及胯部有-深色斑块。雄蟾前肢内侧三指有黑色婚刺,无声囊。蟾蜍的头部两侧长有长条形隆起的耳后腺-对,呈"八字形"排列。该腺体能分泌出白色浆液,即"蟾酥"。

中华大蟾蜍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海拨l000米以下的丘陵区和平坝区,除生殖季节外,白天多隐匿在石块下、草丛中或土洞内,黄昏常在路旁、田边或草地上、河岩、塘边、沟沿及住家附近活动觅食,特别是雨后出外活动者较多。蟾蜍以小动物为食,如蜗牛、蛞蝓、蚊虫以及蚂蚁、蝗虫、螽斯和蟋蟀等。

中华大蟾蜍

在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分布着一种能大量蚕食白蚂蚁的黑眶蟾蜍。蟾体笨拙,行动蹒跚,常爬行,不善游泳和跳跃,由于后肢较短,只能做小距离的,一般不超过20公分的跳跃。l0月份,多数蟾蜍入水隐蔽在水底杂草、稀泥中或土洞内越冬。

蟾蜍为冷血动物,其冬眠期的长短随着各地气温差异而不同。行体外受精,卵生。蟾蜍在出蛰后即进入水域并开始抱对产卵。产卵季节因地而异,在华北及内蒙古地区,常于4一5月份产卵,而成都平原则在l一2月产卵。雌雄抱对时间一般9一l2小时,有的长达24小时。卵粒排列在管状胶质卵带内,长达l0米左右,卵粒为5000粒左右。卵小,直径l.5毫米左右,动物极黑色,植物极深棕色。蝌蚪体色黑,尾鳍较弱而薄。从卵受精到变成的幼蟾约需60天左右,幼蟾营陆栖生活,新长成的幼蟾。体长约l0~l3毫米。蟾蜍对栖息环境要求不高,易于进行人工饲养和繁殖。

与《中华大蟾蜍的生物学特征》相关的文章:

  • 青蛙和蟾蜍的区别 青蛙和蟾蜍的区别

    青蛙为无尾目蛙科的两栖类动物,成体无尾,以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蟾蜍别称疥蛤...

  • 石蛙和蟾蜍的区别 石蛙和蟾蜍的区别

    石蛙标准名棘胸蛙,又名石蛤、石鸡、山鸡等,是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一种动物,蟾蜍也叫蛤...

  • 蟾蜍能吃吗? 蟾蜍能吃吗?

    蟾蜍俗称癞蛤蟆,样子酷似青蛙,外皮比青蛙粗糙。它是一种有毒的动物,毒素主要集中在头...

  • 中华大蟾蜍图片及产地分布 中华大蟾蜍图片及产地分布

    中华大蟾蜍穴居在泥土中,或栖于石下及草间;栖居草丛、石下或土洞中,黄昏爬出捕食。产...

  • 蟾蜍的养殖-蟾蜍图片 蟾蜍的养殖-蟾蜍图片

    蔗蟾蜍又名美洲巨蟾蜍、甘蔗蟾蜍、海蟾蜍或蔗蟾,是世界上最大的蟾蜍,世界第三大蛙,野...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