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肝蛭实际上指的就是羊肝片吸虫病,不止是羊,马、牛、猪以及人都有可能被其感染。羊在吃草和饮水的过程中,会不小心摄入从椎实螺这一中间宿主体内发育逸出后形成的囊蚴,进而遭受感染。虫体一旦寄生于牲畜的肝脏和胆管内,就会引发急性或者慢性的肝炎和胆管炎,与此同时,还会伴随出现全身性的中毒现象,以及营养障碍、水肿等一系列症状。这种疾病在临床上存在急性、慢性和隐性等多种表现形式。
本病在那些多雨、洪水泛滥的年份里更为多发,尤其容易在沼泽低洼这样的地区现身。羊一旦患上本病,通常会呈现出急性型,一般而言,在夏秋季节这种情况较为常见。其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感染虫体的数量多少、羊的年龄大小以及饲养管理的条件优劣等因素。倘若羊反复多次吃入囊蚴,便会表现出十分明显的症状。
患上急性病的羊,体温会显著升高,食欲会大幅度减退,甚至完全丧失食欲,腹部会膨胀起来,有时还会出现腹泻的状况,精神状态变得消沉,脱离羊群而落在后面,很快就会出现贫血、黄疸的症状,黏膜变得苍白,对肝区进行叩诊时,半浊音界会扩大,压痛感十分显著。
这种情况常常导致羊群,特别是幼羊大批死亡。患上慢性型疾病的羊,会表现出食欲不振的现象,身体逐渐消瘦,出现贫血症状,黏膜苍白,便秘和下痢交替出现,还会产生异食癖,被毛变得杂乱无章,行走缓慢,眼睑、颌下、胸下、腹下会出现水肿的情况,肝脏也会肿大。
怀孕的母羊往往难以站立,会发生瘫痪,甚至出现流产的状况。进行剖检的时候能够看到,急性病例的肝脏会明显肿大,表面会有红色素状的虫道;慢性病例的肝脏呈现出肝实质硬化的状态,颜色呈灰白色,胆管会扩张,突出于肝表面,显得凹凸不平,胆管内有大量的钙质和其他盐类沉积。整个身体会出现水肿,呈现贫血状态,脂肪如同胶冻一样。
对于本病的防治,必须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①定期开展驱虫工作。驱虫乃是防治的关键手段之一,在流行区每年需要进行2次驱虫,具体的时间需要依据当地的气候等相关因素来确切判定。
②及时对畜舍内的粪便运用微生物进行生物堆积发酵,以此来杀死虫卵。
③保持水源干净清洁且没有污染,尽可能让牲畜饮用自来水、井水和流动的活水;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用轮牧的方式,从而降低病原的感染机会;结合水土改造工作,消灭中间宿主,还能够选用1∶50000硫酸铜、0.00025%的血防67或20%氨水对椎实螺进行浸杀、喷杀灭螺。用于治疗的药物比较多,当下常用的对成虫、幼虫都能产生效果的有氯氰碘柳胺钠(商品名佳灵三特)、三氯苯咪唑(肝蛭净)、溴酚磷(蛭得净)等,具体的用法可以参见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