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加强植物修复技术和微生物降解技术的应用
植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绿色植物系统来转移、吸附、扩散受污染土壤中和淤泥中的污染物的一种新技术。除草剂施于土壤中,一般通过物理、化学、与生物学过程而消失。对于长残留除草剂而言,物理过程是次要因素,微生物降解与化学水解是其主要降解途径。大量研究证明,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多种微生物在农药降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应用微生物进行生物修复已成为环境修复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防治化学除草剂污染大气的针对性措施
1、规定施药区与居民区的安全距离
在离居民点1公里之内应禁止飞机喷药,按此要求在我国人口稠密区应杜绝实施航空施药。农药厂和农药仓库应该与居民区有一定距离,位于居民区内的农药厂应该搬迁。
2、使用大气污染轻的除草剂剂型
从减少大气污染的观点看,使用粒剂是最适宜的,而粉剂对大气的污染最严重,乳剂和水剂介于两者之间。为降低大气农药浓度,可在化学除草剂中加入有机或无机的加重剂,加快药剂在施用时的沉降速度。为了防止化学除草剂从土壤和植物表面通过蒸发作用进入大气,在农药中可加入抗蒸发剂,可使大气中农药量减少1/2以上。
3、其他措施
避免在大风时施药,在高温时和在设施作物上避免使用挥发性强的化学除草剂。化学除草剂施于土壤表面后,应马上翻入土层内,这是防止化学农药进入大气的有效方法。应了解本地区的主导风向,如有可能,在居民区安排化学农药使用量少的农作物。
三、防治化学除草剂污染水体的针对性措施
1、保护水源免受化学除草剂污染
保护饮用水源和渔业水源是控制除草剂污染的重要任务。在江河源头水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珍稀鱼类保护区禁止航空施药,禁止使用对人畜和鱼类高毒的除草剂。规定除草剂使用点离开居民日常卫生用水体和渔业水体的距离。重视土壤侵蚀地区地表径流的污染,防止除草剂超标的径流进入水体,有条件的可设立缓冲储水池。对运输、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包装物、药瓶等提出处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