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并掌握蝎子的生活习性及活动规律是养好蝎的重要前提。蝎是一种喜温热、怕水畏强光、喜暗的陆栖小动物。蝎产于温热两带,以亚温带生长生活最适宜。自然界野生状态的蝎子喜欢栖息于背风向阳山坡石堆中或土坟穴、岩石缝隙、旧墙根、古老建筑墙缝等隐蔽处。蝎喜群居,一般大群窝内有数十只或更多,小窝、新窝有2-3只。白天常潜伏,有识窝和识群性,多固定在窝穴内,夜出觅食。蝎子为肉食性动物,喜吃质软多汁昆虫。投喂时应以肉食性为主。在野生状态下,常捕获各种节肢动物为食,特别喜欢捕食蜘蛛、小蜈蚣(平耳孔蜈蚣)、蟋蟀、蝗虫若虫、螟虫、蚜虫、蛾类、蝇蚊及甲虫等。在人工喂养条件下,喜食土鳖虫幼虫、黄粉虫、蝇蛆和蚯蚓等幼嫩多汁、蛋白质丰富、没有特异味的“活食”。蝎子捕获活食同时,也可利用兔子头肉、牛羊杂碎肉、老鼠肉等,并加喂些麦片、麸皮、青菜等,在饲养中尽量搭配喂些能合成激素的物质,对蝎子的交配、蜕皮、摄食诸多生理机能都能起到调节作用。
蝎子的视觉退化,喜暗怕光,尤其害怕强光的刺激,但弱光下可吸收太阳的热量,提高消化力,有利于生长发育和胚胎在蝎体内的孵化进程。摄食主要靠单跟和体壁上的感觉器觉察食物的方位、大小,靠嗅觉器官辨别摄食的对象,一般情况下,蝎的视察和觉察所摄食物的能力在6厘米以内。所以蝎子对各种强烈的气味及农药、化肥、生石灰等强烈气味有回避性,蝎子受到强烈刺激甚至会致死。在饲养中,食物个体的大小和分布要具有合理性,同时食物要防止有刺激性气味。蝎在取食时,用触肢将捕获物夹住举起,用毒针螫刺后用螯肢把食物慢慢撕碎,先吸取捕获物的体液,再吐出消化液,将其组织体外消化后慢慢吸人。它吃食的速度很慢,如一只苍蝇约需2-3分钟才能吃完。蝎的食量很大,在饥饿条件下可以一次采食与自己体重相等的食物。在一次饱食之后大多数便自动停食数日。一般情况下,每5-7天捕食1次。由于蝎子视力较差,胆小怕光,行动又不灵活,造成捕食能力低的生理功能,经常处于时饱时饥的状态,养成了很强的耐饥能力。据观察,东亚钳蝎在缺食情况下在温度4-20℃时,断绝食物可饿496日而不死。在有水分和风化土供给的情况下,可存活8-9个月左右。在过于干燥的生活条件下,即使有饲料供给,也不能长期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