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发病较重的整片死亡,病株基部多长有赤色霉状物。本文谈谈水稻立枯病的危害症状、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供朋友们参考。
一、水稻立枯病的发病时间
秧苗在2~3叶期时胚乳将近耗尽,抗寒力最差,日平均气温低于12~15℃则生育受阻,抗病性显著削弱,病菌易侵入,此时若遇低温阴雨最易发生立枯病。
所以,旱育秧苗2~3叶期是立枯病流行的主要时期。
二、水稻立枯病的危害症状
1、芽腐: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苗的幼芽或幼根变褐色,病芽扭曲、腐烂而死。在种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层。
2、针腐:多发生于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变褐,有时叶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
3、黄枯、青枯:多发生于幼苗2.5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叶色枯黄、萎蔫,成穴状迅速向外扩展,秧苗基部与根部极易拉断,叶片打绺。
三、水稻立枯病的发病原因
1、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
其中以低温影响最大。在低温条件下幼苗抗病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害发生。
气温过低,对病原菌发育和侵染影响小,但对幼苗生长不利,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营养能力下降,更有助于病害发展。
2、侵染循环,属于土传病害
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而引起的,主要有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镰孢菌属尖孢镰孢菌、禾谷镰孢菌、木贼镰孢菌、茄腐镰孢菌、fu串珠镰孢菌及无孢目、丝核菌属的立枯丝核菌等。
一般以菌丝和后垣孢子在多种寄主的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侵染为害。
3、秧苗素质原因
丝核菌和镰刀菌等水稻立枯病病源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均为弱寄生菌,一般能在水中或土壤内营腐生生活。
这类病菌致病性不强,它们一般不宜侵染健壮的幼苗,只有当天气不良和管理不当,致使秧苗生长弱、抗性降低后,各种弱寄生菌才得以乘虚而入并传播蔓延。
因此,秧苗素质差、生长弱、抗病抗逆力差是发生立枯病的直接原因。
四、水稻立枯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1、在水稻秧苗1一2叶期时,使用奥力克(青枯立克) 50ml+ 大蒜油 15ml,兑水15千克喷雾,5—7天1次,连喷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