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都是药,山区有药用价值的植物种类多、分布广。从海拔几千米的高山到海拔只有几百米的低山,都有可以种植的药材,但中药材种植基地(药材场)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在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寒山区?药农为什么要选择在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的高山种药?为什么只有高山种药长盛不衰?
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对药材的一些常识要有所了解。山区中药材虽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但真正有人常年收购、有经济价值、能够“变钱”的中药材只有二十多种,其中大部分为“家生”(人工栽培)药材,也有部分“野生”。
真正能够实现规模化种植的主要是家生药材;野生药材经人工驯化后虽可转化为家生,但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规模和产生经济效益。而家生药材大部分都种植在高山,尤其是一些价格较高的珍稀、名贵药材,基本上都出产于高山。
为什么“好药”出高山呢?这主要是因为,只有高山的气候、土壤与生态环境才适合“好药”生长。
以鄂西北山区为例,虽然同是山区,但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地区与低山相比气温明显较低,尤其是夏季,高山气候凉爽宜人,日夜温差较大,降雨充沛,植被茂密,常年云雾缭绕,空气、土壤、环境湿度较高,紫外光强,但林缘、林下直射光较弱,土壤大部分为黄棕壤、白鳝土,有机质含量较高,这些条件恰是大多数中药材(尤其是根茎类药材)生长所必需的。很多药材(如党参)只有在高山生长才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与经济价值。
一些名贵药材(如黄连)对环境条件要求更为严格,只能在高海拔环境下生长。正因如此,中药材种植基地(药材场)只能建在高山,虽然也有一些药材(如旱半夏)能够在低山种植,但不是主流。